文化盛典,亦是文明对话
现象级的流行文化是一种易获取的通识,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,人们更需要熟悉的面孔与声音,从共同回忆里寻得抚慰。在微博文化交流之夜,“平成歌姬”滨崎步的红毯从日本现场一路铺上中国热搜,让我们再次见识到“姐姐”的吸引力。各路网友在微博超话抚今追昔,连带《情书》这部即将在中国重映的老片完成了新一轮预热。在重温经典之余,网友们对新生代也表现出强烈兴趣。新生代偶像赞多、惠比寿学院男子部,人气卡通形象chiikawa、虚拟偶像润音等,都让人感受到了日本娱乐产业、乃至全球娱乐产业的流动的更替。透过这场活动,我们还会发现,世界各国的创作者都在寻找更广阔的创作天地。相互交融、彼此滋养,正是跨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,也是全球文明对话的成熟模式。
日本创作者的“奇幻漂流”
跨国文化交流一直在进行,不过常以论坛、会议等形式呈现,且多聚焦在电影、小说、音乐等单一领域,微博文化交流之夜这样的综合性活动相对少见。究其原因,办一场包含文娱、科技、体育等多领域的文化交流之夜,需要足够的内容体量和社会影响力。而微博之所以能做成,关键在于跨国文化交流就是其平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以竹内亮为例,在来到微博文化交流之夜前,他已积累下520多万微博粉丝。早在疫情期间,他为创作纪录片《好久不见,武汉》还通过微博寻找拍摄对象,最终正片上线24小时播放量就突破千万。这并非个例。2018年,大量日本明星涌向中文社交媒体,连日本知名偶像公司杰尼斯的木村拓哉、山下智久都在这期间开通微博个人账号。此后,更多日本文娱创作者进驻微博,覆盖偶像、导演、作家、歌手等众多领域。某种意义上,是先有了日本创作者在中文社交媒体与中国网友的充分交流,而微博文化交流之夜,是一次顺水推舟的欢聚与展演。
跨国文化交流,向何处去
尽管互联网已经无远弗届,但各国的文化交流依然存在一定的遮蔽性。原因很明显,以前大家更多把重心放在内容输出上,直接把已经成型的作品“分发”到海外市场,缺乏结合当地情况的针对性运营,这极大降低了交流的有效性。更新也更有效的做法或许是“躬身入局”,先进入对方的文化语境,展示身处其中的异国魅力。这也是为什么,甲亢哥的中国行会在海内外社交媒体如此轰动。而比起网红的单打独斗,平台主导的文化交流之夜更能完整记录并呈现各国的人文思潮、审美趣味、大众情绪的种种变化。微博文化交流之夜的价值也正在于,让创作者看到了跨国文化交流的新方向。青森县、日本旅游局就在活动落地后,通过一系列内容运营承接即时流量,带动了明显的长尾效应。越是小众的目的地,越需要这样的大众“出道”机会。这也是跨国文化交流探索的新方向。很显然,无论是我们走出去,还是他们走进来,更高效的传播和互动都建立在彼此熟悉的前提下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联合早报资讯网,本文标题:《日本文化交流之夜,都发生了啥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